([3]) 我对以上批评的回应是,这套说辞明显受到西方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二元对立思维的制约,以为"儒学"只具备一种单一的精英形态,与属于"小传统"的民间世俗的思想形态毫不相干,或至少没有估计到儒学在基层社会的运作中到底扮演着何种角色。

手脚心发热是怎么回事怎么调理(手脚心发热是怎么回事)

河西区 2025-04-05 01:39:19 9长江路山西运城垣曲县

他认为,孟子所谓性善,是指人人皆可以通过修炼(包括戒慎恐惧之功)成全自己,好比谷子非要经过风霜和季节才能长成。

如社会学家所指出的,现代文明内在地包含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紧张,现代文明的突出特色是工具理性的发展,市场经济和功利主义成为主导,价值理性则相形萎缩。二、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应当肯定,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主题是现代化,单靠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完成这一现代化的任务,单靠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手脚心发热是怎么回事怎么调理(手脚心发热是怎么回事)

中华民族的数千年历史发展,必然有一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儒家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适合于这些社会文化的需要。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的重要意义,除了确立民族文化根源和发展文化传承以外,主要不是为推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而是在社会层面上,满足社会秩序、伦理、文化、心灵的需要,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在政治层面上,探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来构建共同价值观、巩固国家的凝聚力,积极地运用中国文化的资源以重建和巩固政治合法性。自汉代以来,儒家在治国理政、追求长治久安方面的基本观念被中国的历史所选择,受到普遍认同,绝不是偶然的,是以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为基础的,也显示出儒家的基本观念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需要。在中国,现代的市场经济与商业化趋势,已经导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大幅度扩张,而儒学的价值理性正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于道德规范与精神文明的要求,以改善社会的伦理生活与精神生活,而使现代化趋向文化上平衡、结构上合理、伦理上合宜的发展,为现代化工程确立适当的人文环境。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套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改善的方法首先是加强制度建设,如有了加强法治建设,强调儒家的道德教化就不会发生偏向。这几乎是中西哲学比较、中西文化比较的通病。

[36] 最近他改变了判断,认为生活儒学应属于有本的全球哲学。这个道德本体既主宰又流行,它不仅统摄着人心事物,而且流行于人心事物……实质上,儒学以‘中‘和为本体……[31] 这种理解是颇为准确的。[51] 所以,他在此文中多次引述林安梧的观点。[4] 四、开新:哲学理论研究 程教授的最终目标是要开新,即要建立一种新的本体论、新的哲学。

[64] 这其实也是把人的全部观念划分为两个层级:形而上–形而下。不仅包括事实,亦包括价值。

手脚心发热是怎么回事怎么调理(手脚心发热是怎么回事)

我曾谈到: 海德格尔认为,康德的奠基工作错失了正确的方向:不是主体的存在方式如何,而是主体本身的能力如何。其三,与一切相对和欠缺相对照,本体是绝对的、圆满的。在我看来,由于思想视域的局限,牟宗三在很大程度上认同康德哲学,从而根本就不可能理解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资助(批准号:16JJD720010)。

我注意到:程教授所说的本实有两种不同的指称:一是本体论之本,即本末之本。《易传》所讲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63],就是这个意思。[17] 我感觉,程教授对于现代新儒学,特别是熊十力和牟宗三,主要是同情的理解,较少批评。而程教授所说的本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的儒学、中国哲学的整个传统。

求同(中西哲学比较)。目的在于‘据本以开新,即基于中国哲学传统来思考中国哲学之发展。

手脚心发热是怎么回事怎么调理(手脚心发热是怎么回事)

质言之,中国哲学之发展不能离开中国哲学之传统,故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乃是不可或缺者。我们知道,本原来是中国传统哲学固有的一个重要范畴,而表述为本末关系,与体用相匹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论或本体论概念。

[66] 那么,对于哲学来说,不仅需要追本,而且首先需要溯源。[61] 程志华:《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存·程志华卷》,第463页。若使用‘据本以开新,则这种联想会淡化许多,而且它在强调‘开新的同时又不‘忘本。一种是有本的全球哲学,即在吸纳现代价值的同时,仅仅认同儒家的传统。那么,何谓哲学?古今中外的说法莫衷一是。所谓本末,原是一种比喻:本指一棵树的根干,末指这棵树的树冠枝叶。

[13] 于是,熊十力毕竟归本儒家,因为以本心为本体正是儒家心学的本体论传统。然而这样的主体性却是一个现成在手的(vorhanden)东西,亦即这个主体性本身还是一个尚待奠基的东西。

[62] 这就是说,传统哲学的本体,就是作为形而上存在者的绝对主体,即绝对能动者。[64] 参见黄玉顺:《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儒学视域中的海德格尔及其所解释的康德哲学》,《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此类论调,强调中西之异,强调保持中国传统、中国特色,以此拒斥西方的东西,其结果往往是抗拒人类现代文明价值,拒绝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化。[50] 程志华:《客体、主体与道体——论本体形态》,原载《哲学研究》2013年第4期。

就程教授的话题来说,如果我们所要开出的新是由中国哲学传统这个本给出的,那么,中国哲学传统这个本本身又是从何而来的?这类似陆九渊的追问:尧舜之前,何书可读?[67] 况且,按程教授的思路,要开出这个新,不仅需要中国哲学传统,还需要西方哲学的资源,那么,西方哲学本身又是从何而来的?实际上,不论西方哲学传统,还是中国哲学传统,都是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我们不仅要考虑这棵树的根干与枝叶,还要考虑这棵树的水土条件。所以,他说:就儒学的发展史来讲,现代新儒学是整个儒学的最晚近形态,因此它是以往中国哲学研究之所成者。……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其一,本体是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之最终的根源和依据。

[56] 不过,在我看来,综合性的或绝对的道体和区分性的或相对的事实本体(客体)、价值本体(主体)其实并不在同一层级,前者是可以涵盖后两者的,不能并列为三,倒是一体两态的表述更为确当。[49] 程志华:《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存·程志华卷》,自序,第3页。

[52] 将本体视为天地万物的总的载体,这让人想起《易传》中的说法:地势,坤。在我看来,熊十力的本体论,较之儒家传统的本体论,固然是一种创新,但就其思想视域和思想方法而论,这种创新所依据的思想视域仍然是陈旧的。

这是一道两体,即作为本体的道体表现为作为价值本体的主体本体和作为事实本体的客体本体。[16] 程志华:《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存·程志华卷》,第89、90页。

程教授在文中开宗明义:‘哲学作为一门在超越层面研究事实与价值的学问。当然,程教授所明确表达的并非海德格尔的路径,但它显然是与海德格尔路径相通的。[54]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第15页。开新(哲学理论建构)。

程教授指出:在熊十力,‘遣除‘境和‘识之实在性只是手段,目的在于透过‘境和‘识之非实在性而寻求实在性的本体。就此而言,尽管我们可以在哲学层面对黑格尔的‘进步观念持质疑态度,但在现实层面我们不能否认人类文明在总体上的‘进步。

[62] 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见《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版,第76页。在他看来,康德的奠基意味着:对形而上学本质的探讨就是对人的‘心灵诸基本能力之统一性的探讨[46]、即对理性能力的探讨。

真正的源,其实是生活。[66] 参见黄玉顺:《生活儒学导论》,载《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5、41–43页。

悔之晚矣网 Copyright © 2020 Powered by 悔之晚矣网   sitemapSMS接码-实卡接码平台

联系QQ: QQ号 邮箱地址:9@qq.com